近日,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害“窗口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生长期,新增老年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202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
急剧的老龄化大潮席卷而来,随着“60后”逐步加入老年群体,我国老龄事业和工业生长,既面临着新机缘也面临着新挑战。
吴玉韶在访谈中体现,“十四五”期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增补、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效劳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效劳”的目标将会实现。针对“一床难求”和“养老护理人才缺少”的现状,和老人们“活得长”、更想“活得健康”的愿望,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给出了解决计划,并就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年来的实践进行了盘点,回覆了什么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中国计划。
一、“60后”,新一代
各人都知道,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我国迎来了第二次“婴儿潮”。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1959年我国出生人口是1635万,1960年是1402万,1961年下降到最低,是1200万。紧接着就是“婴儿潮”,1962年是2451万,1963年抵达峰值2931万,1964年是2721万。
对应60年前的出生率变革,我们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新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逐年下降的,划分为439万、316万和332万。可是,到2022年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会大幅加速。
凭据预测,2022年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突破14%,我国将从人口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2022年,我国新增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凌驾1000万,2023年抵达1408万。估算起来,整个“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老年人口可达5200万,是“十三五”时期3500万的1.5倍。
“60后”的新一代老年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较强的养老储备。除了养老金以外,他们大大都另有资产和包管。二是有较高的消费意识。以前我们常说老年人没钱、不敢消费,未来许多“60后”不但有钱,并且有消费的潜力和意愿。第三,他们有过上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期待,会主动计划,讲究生活品质。第四,差别于上几代老年人,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运用科技与信息化的能力。
生长老龄工业,最难的一点是内需缺乏。老年人不肯消费,许多地方养老效劳大多靠政府购置效劳。所以养老行业有一句话,叫做“免费的都行,花钱的都难”。可是“60后”进入老年以后,消费结构将爆发变革。他们会主动消费,愿意购置效劳。这样的需求将推动老龄工业厘革,真正从政府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另一方面,新一代老人们的高品质养老效劳需求会明显提高。上一代老年人有个基本效劳就行了,但“60”后新一代老年人要品质,要个性化,要有文化内涵,对老龄工业来讲,如何实现从外延生长、数量增长向内涵生长、高质量增长,也是一个挑战。
二、“家庭养老”需要“组合拳”
城镇化对养老的影响很大。社会上有个说法,“孩子越有前程,理论上离你就越远”。因为出生县城的可能希望到地级市,在地级市的想到省会都会,省会都会的会到北上广一线都会。所以有的老人会说,“子女都是在电话簿里”,老人真要泛起问题,给子女打电话求助,其实解决不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要大力生长社会化养老效劳。
另外,家庭小型化、家庭功效弱化以及空巢化、少子化,给养老效劳增加了新难度。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家庭户均人口为4.41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家庭户均人口就降低到3.10人;预计今年进行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家庭户均人口会进一步降低。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包管法》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现在我们讲养老效劳体系建设目标也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效劳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增补”,似乎没有提抵家庭养老,其实新名词“居家养老”,包括了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是指古板的家庭养老+现代的社会包管和社区效劳。需要强调的是,不可为了生长社会化养老效劳,而忽视家庭养老,甚至反过来批评家庭养老过时了,这是过失的。岂论是现在照旧将来,岂论社会化养老体系如何兴旺,家庭养老都不会过时,也不可或缺。尤其在精神慰藉和亲情关爱方面,家庭养老的优势是其他养老方法难以替代的。
2020年7月29日,民政部宣布了一组数据: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429.1万张,收住老年人为214.6万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绝大部分老年人是选择居家养老的。201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抵达了2.54亿,算起来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连1%都不到。虽然,我们也不可能简单回归到已往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重要的基础,同时还需要社会效劳、社区效劳和机构养老的增补和支撑。
家庭养老是中国的古板,也是世界性的趋势,但现在只讲家庭养老重要性是不敷的,更重要的是制定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使家庭不但重要,并且成为可能。“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出台支持家庭养老的各项政策步伐。
好比“照料假”,目前已有福建、四川、山西等十多个省份出台了政策,当老人患病住院期间,用人单位给予子女假期照料陪护,期间人为福利待遇稳定。虽然多地出台了政策,但要落实到位,还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真正使好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好比“家庭养老床位”,江苏南京、广东广州、山东青岛等地正在试点,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激活社区效劳,可以让老人在家就能享有专业化的照护效劳,真正使家庭床位变为养老床位。
再如“喘气效劳”,北京正在试点,给恒久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每月4天的“喘气”时间,由政府购置专业护理人员上门照料,或者把老人接送到机构托养几天。
另有比照料怙恃的子女或者亲属进行护理技术培训的政策,也特别重要,有的地朴直在研究试点。
需要强调的是,支持家庭养老政策涉及方方面面,是系列政策的组合,需要各有关部分协同配合,需要各地进一步探索试点,才华真正实现“让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在家庭养老”的目标。
三、破解“一床难求”要调结构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效劳生长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效劳”。这个目标节点正好也是在“十四五”时期。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为老效劳上做了大宗的事情,但照旧有一些老黎民不太满意的地方,症结就在于“政府当做的”和“市场当做的”没划分清楚。关于老年人来讲,肯定是希望政府做的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养老是一个庞大的民生工程,不可是事业,也是工业,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各自应尽的责任。
厘清“基本养老效劳”的内涵、外延和标准,对推动养老效劳业生长意义重大。关于政府来讲,可以聚焦目标精准施策发挥政策更大效益,关于老年人来讲,可以明确养老预期做好养老储备减轻养老焦虑,关于企业来讲,可以释放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养老工业做大。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效劳”的目标,要凭据差别地方差别经济生长水平,针对差别经济收入、差别年龄段、差别身体状况的老人,要细分群体,科学设定标准,使基本养老效劳既要公正普惠,又要可连续有效率,这是“十四五”期间值得期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前面提到的那组民政部床位数据显示,我们现有的床位有一半空置着,但“一床难求”的现象也很突出。现在养老床位“一床难求”主要有三类:一个是位于都会城区的养老床位,一个是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另有一个是具备照护功效的养老床位。而空置床位主要在农村敬老院,以及一些只能提供吃、住普通生活功效的养老机构。
要解决“高空置率”和“一床难求”两极剖析的问题,就必须调结构。
“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抵达30张”。因此,这个时期养老机构获得了大力生长。“十三五”时期,国家没有再提数量的要求,而是提了两个结构性的指标:一个是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不凌驾50%,一个是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30%。
宏观调控目标的变革,说明我国的养老床位要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自2017年以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分联合连续开展了四年的养老院效劳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续调结构、提质量,大力生长具有护理功效的社区嵌入型养老机构,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效劳业生长的一个重要偏向。
四、养老护理人才:还缺1000万
我国老年人养老效劳需求或者痛点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居家养老效劳的获得感不敷强。现在大部分养老效劳照旧助餐、助洁、维修等专业性不太强的家政类效劳。老人们最需要的是专业性强的健康类效劳,特别是能够提供上门的专业效劳,好比上门注射、上门体检、上门护理、上门康复等。这些专业性效劳目前还比较少,即便有,价格也比较高,老年人难以蒙受。
第二个痛点是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由于家庭小型化日益明显,独居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高龄老人,他们出门很禁止易。但现在,能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类的产品和效劳很是少,不但公共效劳少,市场化效劳也很少。
要解决这两个痛点,都迫切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我们人口老龄化时间短,养老效劳业生长时间短,我国养老效劳人才缺少问题尤为突出。
凭据每三位失能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的国际标准来盘算,我国有4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护理员需求凌驾1000万,但据有关部分宣布的数据,我国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缺口巨大。
造成这个缺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养老效劳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工业,生长时间短,而养老效劳业需要的人才又是多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历程;第二,养老效劳业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养老护理员,收入水平不高而又事情时间长、事情难度大,职业吸引力不敷强;第三,由于养老效劳业的特殊性,目前社会对从事养老效劳职业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
解决养老效劳人才缺少问题,需要全社会配合努力。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养老效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帮助力度,政府要“真金白银”地投入,这一点特别重要。
好比北京市最近就出台了《北京市养老效劳人才培养培训实施步伐》,帮助力度很大:对专职从事养老效劳事情的,入职满一年后分三年发放奖励,标准为本科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对一线事情的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
同时,为了营造全社会重视养老、支持养老的气氛,要加大宣传力度,好比评选表扬“最美养老护理员”“最美养老院长”等。现在,我们在地方调研看到,许多年轻人进入到养老行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五、“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
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是上海,为83.66岁,第二是北京,第三是天津。全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到了77.0岁,比照新中国建立初期的35岁左右,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可是,现在追求的长寿不但仅是指个体自然寿命的延长,更是要有质量、有尊严、更健康的长寿。
目前,我国凌驾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又有75%以上老年人患两种以上慢性病。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还保存着患病比例高、患病时间比较早、带病生存长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这为增进老年人健康指明了偏向。
国家卫健委宣布的2019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水平为19.17%,而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只有国民水平的一半左右。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低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老一代老年人受文化教育水平和经济生长影响,恒久以来形成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健康误区,好比吃剩菜剩饭;二是近年来信息大爆炸,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选择信息,保存健康知识不系统、不专业、不规范的问题。好比太过养生保健,早晨起来推拿,白天健身,晚上泡脚,一天到晚都在折腾自己身体。太过减肥食斋、太过依赖保健品,甚至太过运动,最后瘦到皮包骨头。老人们觉得跳广场舞好,都去跳,可是不注意营养,营养不良再加太过运动,那是雪上加霜。
关于老年人健康,除了提高健康素养,也要树立治“共病”的新理念,所谓“共病”,也叫多病共存,指“同时具有多种恒久且需要庞大和连续治疗的健康问题”。“共病”在老年人中普遍保存。所以国际社会提倡老年人要治“共病”。
现在,我国正在勉励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对老年病进行综合诊治。《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到2022年,我国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要抵达50%及以上,到2030年要抵达90%及以上。
六、中国特色,中国计划
20年来,我国的老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社会都不知道到现在全社会能够形成基本的共识,取得了很大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在老龄规则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包管法》从制定到多次修订,20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分共出台种种涉老政策文件多达数百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老龄政策规则体系。
在老年人包管方面,多支柱、全笼罩、越发公正、更可连续的老年社会包管体系越发完善,社会包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包管制度和公益慈善事业有效衔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了16年连涨,农民养老金也从无到有逐年增加,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等需求获得切实包管。
在健康养老效劳体系方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增补、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效劳体厦魅正在形成完善。
在富厚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大力生长老年教育,满足老年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下层公共文化设施内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运动场合,增加适合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效劳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效劳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为老年人开展文化运动提供便当。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关爱运动。
在老年人居情况建设方面,包括硬情况的适老化革新和软情况的敬老爱老的社会气氛,已经逐步形成气氛。
同时,我国凭据中国国情,制定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既吸取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又立足中国实际,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做法,形成了中国计划。
首先,制度优势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全国一盘棋,凝聚共识,形成协力。
好比我国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每五年制定一个国家级的老龄事业生长计划,各级政府也制定老龄事业生长计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连续生长。
第二个是高质量生长优势。人口老龄化是前进中、生长中的问题,必须依靠生长来解决。生长是“硬原理”,也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生长,是雄厚的社会财产储备将为应对老龄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第三个是古板文化优势。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孝亲敬老的优良古板,我们始终强调子女有养老责任,无论是执法划定或者民间的约定俗成,都认为是子女有养老的责任,始终强调全社会都要敬老爱老,努力构建敬老爱老的社会气氛。中华古板文化里的集体文化、邻里文化也都推崇相互资助,抱团取暖,相助养老。
第四个是组织体系优势。全国从上到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了老龄事情委员会,各涉老部分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岂论是在都会照旧农村,都能做到老年人的事都有人管、老年人的困难都有人帮。
除了政府组织外,另有大宗的老年社会组织,他们为政府分忧、为老年人解愁,发挥了奇特作用。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下层老年协会,目前全国有55万个,笼罩了80%以上的城乡社区,他们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在开展老年人思想教育、维护老年人权益、组织老年文化体育运动、资助高龄失能有病困难老年人等方面,做了大宗事情,成为政府老龄事情的得力助手。外洋老龄组织来跟我们交流时,都很羡慕我国完善高效的老龄事情组织体系。
好比上海的睦邻点和各地的相助养老,都是下层老年协会做。最近,我们带外洋的老龄组织到地方考察,在广西龙头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外地老年协会置办了一些餐具和桌椅,谁家办红白喜丧都可以来租,通过这种方法既便当了村民,也可以创收,实现可连续生长。老年人这么有创意的做法,获得外国友人们一致歌颂。
其实,这些案例的背后就是中国特色。一大批老年人都愿意不计酬金地志愿效劳,他们积极性高,素质强,充满了立异的活力。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政府积极作为,老年人们凝聚起来自助助人,这就是中国计划,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门路。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编辑金明大
(转载时文章内容有所删减)